华为云用户手册

  • 创建、修改和删除用户 要创建用户,请使用SQL语句CREATE USER。 例如:创建用户joe,并设置用户拥有CREATEDB属性。 12 openGauss=# CREATE USER joe WITH CREATEDB PASSWORD "********";CREATE ROLE 要创建系统管理员,请使用带有SYSADMIN选项的CREATE USER语句。 要删除现有用户,请使用DROP USER。 要更改用户账户(例如,重命名用户或更改密码),请使用ALTER USER。 要查看用户列表,请查询视图PG_USER: 1 openGauss=# SELECT * FROM pg_user; 要查看用户属性,请查询系统表PG_AUTHID: 1 openGauss=# SELECT * FROM pg_authid;
  • 默认权限机制 数据库对象创建后,进行对象创建的用户就是该对象的所有者。数据库安装后默认情况下,未开启三权分立,数据库系统管理员具有与对象所有者相同的权限。也就是说对象创建后,默认只有对象所有者或者系统管理员可以查询、修改和销毁对象,以及通过GRANT将对象的权限授予其他用户。 为使其他用户能够使用对象,必须向用户或包含该用户的角色授予必要的权限。 GaussDB 支持以下的权限:SELECT、INSERT、UPDATE、DELETE、TRUNCATE、REFEREN CES 、CREATE、CONNECT、EXECUTE、USAGE、ALTER、DROP、COMMENT、INDEX和VACUUM。不同的权限与不同的对象类型关联。有关各权限的详细信息,请参见GRANT。 要撤销已经授予的权限,可以使用REVOKE。对象所有者的权限(例如ALTER、DROP、COMMENT、INDEX、VACUUM、GRANT和REVOKE)是隐式拥有的,即只要拥有对象就可以执行对象所有者的这些隐式权限。对象所有者可以撤消自己的普通权限,例如,使表对自己以及其他人只读,系统管理员用户除外。 系统表和系统视图要么只对系统管理员可见,要么对所有用户可见。标识了需要系统管理员权限的系统表和视图只有系统管理员可以查询。有关信息,请参考系统表和系统视图。 数据库提供对象隔离的特性,对象隔离特性开启时,用户只能查看有权限访问的对象(表、视图、字段、函数),系统管理员不受影响。有关信息,请参考ALTER DATABASE。 不建议用户修改系统表和系统视图的权限。 父主题: 用户及权限
  • 从MY迁移数据 下面示例演示如何通过CopyManager从MY向GaussDB进行数据迁移。 代码运行的前提条件: 根据实际情况添加opengaussjdbc.jar包(例如用户使用IDE执行代码,则需要在本地IDE添加opengaussjdbc.jar包)。 MY和 GaussDB数据库 分别创建migration_table表。MY数据库的migration_table表预先插入数据。 1 2 3 4 5 6 7 8 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 // 认证用的用户名和密码直接写到代码中有很大的安全风险,建议在配置文件或者环境变量中存放(密码应密文存放,使用时解密),确保安全;// 本示例以用户名和密码保存在环境变量中为例,运行本示例前请先在本地环境中设置环境变量(环境变量名称请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设置)EXAMPLE_USERNAME_ENV和EXAMPLE_PASSWORD_ENV。// $ip、$port、database需要用户自行修改。import java.io.StringReader;import java.sql.Connection;import java.sql.DriverManager;import java.sql.ResultSet;import java.sql.SQLException;import java.sql.Statement;import com.huawei.opengauss.jdbc.copy.CopyManager;import com.huawei.opengauss.jdbc.core.BaseConnection;public class Migration{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url = new String("jdbc:opengauss://$ip:$port/database"); //数据库URL String user = System.getenv("EXAMPLE_USERNAME_ENV"); //GaussDB用户名 String pass = System.getenv("EXAMPLE_PASSWORD_ENV"); //GaussDB密码 String tablename = new String("migration_table"); //定义表信息 String delimiter = new String("|"); //定义分隔符 String encoding = new String("UTF8"); //定义字符集 String driver = "com.huawei.opengauss.jdbc.Driver"; StringBuffer buffer = new StringBuffer(); //定义存放格式化数据的缓存 try { //获取源数据库查询结果集 ResultSet rs = getDataSet(); //遍历结果集,逐行获取记录 //将每条记录中各字段值,按指定分隔符分割,由换行符结束,拼成一个字符串 //把拼成的字符串,添加到缓存buffer while (rs.next()) { buffer.append(rs.getString(1) + delimiter + rs.getString(2) + delimiter + rs.getString(3) + delimiter + rs.getString(4) + "\n"); } rs.close(); try { //以非加密方式连接数据库 Class.forName(driver); Connection conn = DriverManager.getConnection(url, user, pass); BaseConnection baseConn = (BaseConnection) conn; baseConn.setAutoCommit(false); //初始化表信息 String sql = "Copy " + tablename + " from STDIN DELIMITER " + "'" + delimiter + "'" + " ENCODING " + "'" + encoding + "'"; //提交缓存buffer中的数据 CopyManager cp = new CopyManager(baseConn); StringReader reader = new StringReader(buffer.toString()); cp.copyIn(sql, reader); baseConn.commit(); reader.close(); baseConn.close(); } catch (ClassNotFoun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System.out); } catch (SQL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System.out); }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 从源数据库返回查询结果集 //********************************* private static ResultSet getDataSet() { ResultSet rs = null; try { Class.forName("com.mysql.jdbc.Driver").newInstance(); String userName = System.getenv("EXAMPLE_USERNAME_ENV"); String password = System.getenv("EXAMPLE_PASSWORD_ENV"); Connection conn = DriverManager.getConnection("jdbc:mysql://$ip:$port/database?useSSL=false&allowPublicKeyRetrieval=true", userName, password); Statement stmt = conn.createStatement(); rs = stmt.executeQuery("select * from migration_table"); } catch (SQL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return rs; }} 上述示例的运行结果为:迁移后,GaussDB数据库的migration_table表和MY的migration_table表的数据一致。 父主题: 典型应用开发示例
  • 创建和调用存储过程 此示例将演示如何基于GaussDB提供的JDBC接口开发应用程序。本示例演示如何连接数据库、创建和调用存储过程。 代码运行的前提条件:根据实际情况添加opengaussjdbc.jar包(例如用户使用IDE执行代码,则需要在本地IDE添加opengaussjdbc.jar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 // 认证用的用户名和密码直接写到代码中有很大的安全风险,建议在配置文件或者环境变量中存放(密码应密文存放,使用时解密),确保安全;// 本示例以用户名和密码保存在环境变量中为例,运行本示例前请先在本地环境中设置环境变量(环境变量名称请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设置)EXAMPLE_USERNAME_ENV和EXAMPLE_PASSWORD_ENV。// $ip、$port、database需要用户自行修改。import java.sql.Connection;import java.sql.DriverManager;import java.sql.PreparedStatement;import java.sql.SQLException;import java.sql.Statement;import java.sql.CallableStatement;import java.sql.Types;public class DBTest { //以非加密方式创建数据库连接。 public static Connection GetConnection(String username, String passwd) { String driver = "com.huawei.opengauss.jdbc.Driver"; String sourceURL = "jdbc:opengauss://$ip:$port/database"; Connection conn = null; try { //加载数据库驱动。 Class.forName(driver).newInstance();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return null; } try { //创建数据库连接。 conn = DriverManager.getConnection(sourceURL, username, passwd); System.out.println("Connection succeed!");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return null; } return conn; }; // 创建存储过程。 public static void CreateCallable(Connection conn) { Statement stmt = null; try { stmt = conn.createStatement(); // 创建存储过程,返回三个输入值的和。 stmt.execute("create or replace procedure testproc \n" + "(\n" + " psv_in1 in integer,\n" + " psv_in2 in integer,\n" + " psv_inout inout integer\n" + ")\n" + "as\n" + "begin\n" + " psv_inout := psv_in1 + psv_in2 + psv_inout;\n" + "end;\n" + "/"); } catch (SQLException e)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e); } finally { if (stmt != null) { try { stmt.close(); } catch (SQLException e)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e); } } } }//调用存储过程。 public static void ExecCallableSQL(Connection conn) { CallableStatement cstmt = null; try { cstmt=conn.prepareCall("{? = CALL TESTPROC(?,?,?)}"); cstmt.setInt(2, 50); cstmt.setInt(1, 20); cstmt.setInt(3, 90); cstmt.registerOutParameter(4, Types.INTEGER); //注册out类型的参数,类型为整型。 cstmt.execute(); int out = cstmt.getInt(4); //获取out参数 System.out.println("The CallableStatment TESTPROC returns:"+out); cstmt.close(); } catch (SQLException e) { if (cstmt != null) { try { cstmt.close(); } catch (SQLException e1) { e1.printStackTrace(); } } e.printStackTrace(); } } /** * 主程序,逐步调用各静态方法。 * @param arg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创建数据库连接。 String userName = System.getenv("EXAMPLE_USERNAME_ENV"); String password = System.getenv("EXAMPLE_PASSWORD_ENV"); Connection conn = GetConnection(userName, password); // 创建存储过程。 CreateCallable(conn); //执行存储过程。 ExecCallableSQL(conn); //关闭数据库连接。 try { conn.close(); } catch (SQL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上述示例的运行结果为: Connection succeed!The CallableStatment TESTPROC returns:160 父主题: 典型应用开发示例
  • 设置结果集类型 不同类型的结果集有各自的应用场景,应用程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结果集类型。在执行SQL语句过程中,需要先创建相应的语句对象,而部分创建语句对象的方法提供了设置结果集类型的功能。具体的参数设置如表1所示。涉及的Connection的方法如下: 12345678 //创建一个Statement对象,该对象将生成具有给定类型和并发性的ResultSet对象。createStatement(int resultSetType, int resultSetConcurrency);//创建一个PreparedStatement对象,该对象将生成具有给定类型和并发性的ResultSet对象。prepareStatement(String sql, int resultSetType, int resultSetConcurrency);//创建一个CallableStatement对象,该对象将生成具有给定类型和并发性的ResultSet对象。prepareCall(String sql, int resultSetType, int resultSetConcurrency); 表1 结果集类型 参数 描述 resultSetType 表示结果集的类型,具体有三种类型: ResultSet.TYPE_FORWARD_ONLY:ResultSet只能向前移动。是缺省值。 ResultSet.TYPE_SCROLL_SENSITIVE:在修改后重新滚动到修改所在行,可以看到修改后的结果。 ResultSet.TYPE_SCROLL_INSENSITIVE:对可修改例程所做的编辑不进行显示。 说明: 结果集从数据库中读取了数据之后,即使类型是ResultSet.TYPE_SCROLL_SENSITIVE,也不会看到由其他事务在这之后引起的改变。调用ResultSet的refreshRow()方法,可进入数据库并从其中取得当前游标所指记录的最新数据。 resultSetConcurrency 表示结果集的并发,具体有两种类型: ResultSet.CONCUR_READ_ONLY:如果不从结果集中的数据建立一个新的更新语句,不能对结果集中的数据进行更新。 ResultSet.CONCUR_UPDATEABLE:可改变的结果集。对于可滚动的结果集,可对结果集进行适当的改变。
  • 获取结果集中光标的位置 对于可滚动的结果集,可调用定位方法来改变光标的位置。JDBC驱动程序提供了获取结果集中光标所处位置的方法。获取光标位置的方法如表3所示。 表3 获取结果集光标的位置 方法 描述 isFirst() 是否在第一行。 isLast() 是否在最后一行。 isBeforeFirst() 是否在第一行之前。 isAfterLast() 是否在最后一行之后。 getRow() 获取当前在第几行。
  • 在结果集中定位 ResultSet对象具有指向其当前数据行的光标。最初,光标被置于第一行之前,next方法将光标移动到下一行。因为该方法在ResultSet对象没有下一行时返回false,所以可以在while循环中使用它来迭代结果集。但对于可滚动的结果集,JDBC驱动程序提供更多的定位方法,使ResultSet指向特定的行。定位方法如表2所示。 表2 在结果集中定位的方法 方法 描述 next() 把ResultSet向下移动一行。 previous() 把ResultSet向上移动一行。 beforeFirst() 把ResultSet定位到第一行之前。 afterLast() 把ResultSet定位到最后一行之后。 first() 把ResultSet定位到第一行。 last() 把ResultSet定位到最后一行。 absolute(int row) 把ResultSet移动到参数指定的行数。 relative(int rows) rows为正数表示把ResultSet向下移动rows行,rows为负数表示把ResultSet向上移动(-rows)行。
  • 获取结果集中的数据 ResultSet对象提供了丰富的方法,以获取结果集中的数据。获取数据常用的方法如表4所示,其他方法请参考JDK官方文档。 表4 ResultSet对象的常用方法 方法 描述 getInt(int columnIndex) 按列标获取int型数据。 getInt(String columnLabel) 按列名获取int型数据。 getString(int columnIndex) 按列标获取String型数据。 getString(String columnLabel) 按列名获取String型数据。 getDate(int columnIndex) 按列标获取Date型数据 getDate(String columnLabel) 按列名获取Date型数据。
  • 执行普通SQL语句 应用程序通过执行SQL语句来操作数据库,支持对XML类型数据进行SELECT、UPDATE、INSERT、DELETE等操作。 前置条件是已经连接数据库,连接对象为conn。执行普通SQL语句,创建customer_t1表的命令如下: 调用Connection接口的createStatement方法创建语句对象stmt。 1 Statement stmt = conn.createStatement(); 调用Statement接口的executeUpdate方法执行SQL语句。 1 int rc = stmt.executeUpdate("CREATE TABLE customer_t1(c_customer_sk INTEGER, c_customer_name VARCHAR(32));"); 调用Statement接口的close方法关闭语句对象stmt。 1 stmt.close(); 数据库中收到的一次执行请求(不在事务块中),如果含有多条语句,将会被打包成一个事务,事务块中不支持vacuum操作。如果其中有一个语句失败,那么整个请求都将会被回滚。 使用Statement执行多语句时应以“;”作为各语句间的分隔符,存储过程、函数、匿名块不支持多语句执行。当preferQueryMode=simple,语句执行不进行解析逻辑,此场景下无法使用";"作为多语句间的分隔符。 “/”可用作创建单个存储过程、函数、匿名块、包体的结束符。当preferQueryMode=simple,语句执行不进行解析逻辑,此场景下无法使用"/"作为结束符。 由于JDBC会对PrepareStatement中的sql语句进行缓存,可能导致内存膨胀,如果JVM内存较小,建议调整preparedStatementCacheSizeMiB或者preparedStatementCacheQueries。
  • 执行预编译SQL语句 预编译语句是只编译和优化一次,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参数值多次使用。由于已经预先编译好,后续使用会减少执行时间。因此,如果多次执行一条语句,请选择使用预编译语句。 前置条件是执行以上的预处理语句,customer_t1表已经批量插入数据。执行预编译SQL语句,更新数据的命令如下: 调用Connection接口的prepareStatement方法创建预编译语句对象pstmt。 1 PreparedStatement pstmt = conn.prepareStatement("UPDATE customer_t1 SET c_customer_name = ? WHERE c_customer_sk = 1"); 调用PreparedStatement接口的setString方法设置参数。 1 pstmt.setString(1, "new Data"); 调用PreparedStatement接口的executeUpdate方法执行预编译SQL语句。 1 int rowcount = pstmt.executeUpdate(); 调用PreparedStatement接口的close方法关闭预编译语句对象pstmt。 1 pstmt.close(); PrepareStatement设置绑定参数后,最终会构建成一个B报文或U报文,在下一步执行SQL语句时发给服务端。但是B报文或U报文有最大长度限制(不能超过1023MB),如果一次绑定数据过大,可能因报文过长导致异常。因此PrepareStatement设置绑定参数时需要注意评估和控制绑定数据的大小,避免出现超出报文上限要求的现象。
  • 创建和调用存储过程 GaussDB支持通过JDBC调用存储过程,前置条件是数据库建连完成、连接对象为conn。 创建存储过程testproc如下: 1 2 3 4 5 6 7 8 9101112 //在数据库中创建如下存储过程,它带有out参数。create or replace procedure testproc ( psv_in1 in integer, psv_in2 in integer, psv_inout inout integer)asbegin psv_inout := psv_in1 + psv_in2 + psv_inout;end;/ 调用存储过程testproc如下: 调用Connection的prepareCall方法创建调用语句对象cstmt。 1 CallableStatement cstmt = conn.prepareCall("{? = CALL TESTPROC(?,?,?)}"); 调用CallableStatement的setInt方法设置参数。 123 cstmt.setInt(2, 50); cstmt.setInt(1, 20);cstmt.setInt(3, 90); 调用CallableStatement的registerOutParameter方法注册输出参数。 1 cstmt.registerOutParameter(4, Types.INTEGER); //注册out类型的参数,类型为整型。 调用CallableStatement的execute方法执行SQL语句。 1 cstmt.execute(); 调用CallableStatement的getInt方法获取out输出参数。 1 int out = cstmt.getInt(4); 调用CallableStatement的close方法关闭调用语句对象cstmt。 1 cstmt.close(); 当游标作为存储过程的返回值时,如果使用JDBC调用该存储过程,返回的游标将不可用。 存储过程不能和普通SQL在同一条语句中执行。 存储过程中inout类型参数必须注册出参。 很多数据库类如Connection、Statement和ResultSet都有close()方法,在使用完对象后应把它们关闭。Connection对象的关闭将间接关闭所有与它关联的Statement对象,Statement对象的关闭将间接关闭ResultSet对象。 一些JDBC驱动程序提供命名参数的方法来设置参数。命名参数的方法允许根据名称而不是顺序来设置参数,若参数有默认值,则可以不用指定参数值就可以使用此参数的默认值。即使存储过程中参数的顺序发生了变更,也不必修改应用程序。目前GaussDB数据库的JDBC驱动程序不支持此方法。 GaussDB数据库不支持带有输出参数的函数,也不支持存储过程和函数参数默认值。 conn.prepareCall("{? = CALL TESTPROC(?,?,?)}"),执行存储过程绑定参数时,可以按照占位符的顺序绑定参数,注册第一个参数为出参。也可以按照存储过程中的参数顺序绑定参数,注册第四个参数为出参,上述用例为此场景,注册第四个参数为出参。
  • 创建和调用存储过程(入参为复合数据类型) 以下用例展示A兼容模式下,入参为复合数据类型的存储过程创建和调用情况。前置条件是数据库建连完成、连接对象为conn。 创建存储过程test_proc如下: 1 2 3 4 5 6 7 8 910111213 // 在数据库创建复合数据类型。CREATE TYPE compfoo AS (f1 int, f3 text);// 在数据库中创建如下存储过程,它带有out参数。create or replace procedure test_proc( psv_in in compfoo, psv_out out compfoo)asbegin psv_out := psv_in;end;/ 调用存储过程test_proc如下: 设置参数behavior_compat_options='proc_outparam_override'后,调用Connection的prepareCall方法创建调用语句对象cs。 123 Statement statement = conn.createStatement();statement.execute("set behavior_compat_options='proc_outparam_override'");CallableStatement cs = conn.prepareCall("{ CALL TEST_PROC(?,?) }"); 调用CallableStatement的set方法设置参数。 1234 PGobject pGobject = new PGobject();pGobject.setType("public.compfoo"); // 设置复合类型名,格式为“schema.typename”。pGobject.setValue("(1,demo)"); // 绑定复合类型值,格式为“(value1,value2)”。cs.setObject(1, pGobject); 调用CallableStatement的registerOutParameter方法注册输出参数。 12 // 注册out类型的参数,类型为复合类型,格式为“schema.typename”。cs.registerOutParameter(2, Types.STRUCT, "public.compfoo"); 调用CallableStatement的execute方法执行SQL语句。 1 cs.execute(); 调用CallableStatement的getObject方法获取输出参数。 1234 PGobject result = (PGobject)cs.getObject(2); // 获取out参数 result.getValue(); // 获取复合类型字符串形式值。result.getArrayValue(); //获取复合类型数组形式值,以复合数据类型字段顺序排序。result.getStruct(); //获取复合类型子类型名,按创建顺序排序。 调用CallableStatement的close方法关闭调用语句对象cs。 1 cs.close(); A兼容模式开启参数后,调用存储过程必须使用{call proc_name(?,?)}形式调用,调用函数必须使用{? = call func_name(?,?)}形式调用(等号左侧的“?”为函数返回值的占位符,用于注册函数返回值)。 参数behavior_compat_options='proc_outparam_override'变更后,业务需要重新建立连接,否则无法正确调用存储过程和函数。 函数和存储过程中包含复合类型时,参数的绑定与注册需要使用schema.typename形式。
  • DDL 【建议】在GaussDB中,建议DDL(建表、COMMENT等)操作统一执行。在批处理作业中尽量避免DDL操作。避免大量并发事务对性能的影响。 【建议】在非日志表(unlogged table)使用完后,立即执行数据清理(TRUNCATE)操作。因为在异常场景下,GaussDB不保证非日志表(unlogged table)数据的安全性。 【建议】临时表和非日志表的存储方式建议和基表相同。当基表为行存表时,临时表和非日志表也推荐创建为行存表。 【建议】索引字段的总长度不超过50字节。否则,索引大小会膨胀比较严重,带来较大的存储开销,同时索引性能也会下降。 【建议】不要使用DROP…CASCADE方式删除对象,除非已经明确对象间的依赖关系,以免误删。
  • 数据加载和卸载 【建议】在INSERT语句中显式给出插入的字段列表。例如: 1 INSERT INTO task(name,id,comment) VALUES ('task1','100','第100个任务'); 【建议】在批量数据入库之后,或者数据增量达到一定阈值后,建议对表进行ANALYZE操作,防止统计信息不准确而导致的执行计划劣化。 【建议】如果要清理表中的所有数据,建议使用TRUNCATE TABLE方式,不要使用DELETE TABLE方式。DELETE TABLE方式删除性能差,且不会释放那些已经删除了的数据占用的磁盘空间。
  • JDBC JDBC(Java Database Connectivity,Java数据库连接)是用于执行SQL语句的Java API,可以为多种关系数据库提供统一访问接口。它允许Java应用程序通过SQL语句来执行数据库操作,包括查询、插入、更新和删除数据等。 以下是JDBC的一些关键特点和用法: 数据库连接管理:JDBC允许应用程序建立与数据库的连接,并管理这些连接的生命周期。 SQL执行: 使用JDBC,可以执行SQL查询、更新、删除等操作。这通过在Java代码中构建SQL语句并将其发送到数据库来实现。 事务管理:JDBC支持事务管理,可以通过JDBC API来启动、提交或回滚事务,确保数据库操作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异常处理: JDBC定义了一组异常类来处理数据库操作期间可能发生的各种异常情况,开发人员可以使用try-catch块来捕获和处理这些异常。 批处理操作:JDBC提供了批处理功能,允许一次性执行多个SQL语句,从而提高数据库操作的效率。 元数据访问: 通过JDBC,可以获取数据库的元数据信息,如表结构、列名、数据类型等,从而动态地构建SQL查询或根据数据库结构进行操作。 总的来说,JDBC提供了一个灵活且强大的桥梁,使Java应用程序能够与各种不同的数据库进行交互,从而实现数据的持久化和管理。GaussDB库提供了对JDBC 4.0特性的支持,需要使用JDK1.8版本编译程序代码,不支持JDBC桥接ODBC方式。 基于JDBC开发详细教程请参见基于JDBC开发。
  • 创建表 执行如下命令创建表。 1234567 openGauss=# CREATE TABLE customer_t1( c_customer_sk integer, c_customer_id char(5), c_first_name char(6), c_last_name char(8)); 当结果显示为如下信息,则表示创建成功。 1 CREATE TABLE 其中c_customer_sk 、c_customer_id、c_first_name和c_last_name是表的字段名,integer、char(5)、char(6)和char(8)分别是这四个字段名称的类型。 默认情况下,新的数据库对象是创建在“$user”模式下的,例如刚刚新建的表。关于模式的更多信息请参考创建和管理schema。 除了创建的表以外,数据库还包含很多系统表。这些系统表包含数据库安装信息以及GaussDB上运行的各种查询和进程的信息。可以通过查询系统表来收集有关数据库的信息。请参见查看系统表。
  • 关闭连接 ODBC关闭数据库连接,释放资源相关API如表1所示。 表1 相关API说明 功能 API 断开与数据源的连接 SQLDisconnect 释放句柄资源 SQLFreeHandle:释放句柄资源,可替代如下函数: SQLFreeEnv:释放环境句柄 SQLFreeConnect:释放连接句柄 SQLFreeStmt:释放语句句柄 示例如下(完整示例请参考获取和处理数据库中的数据): // 断开数据源连接并释放句柄资源。SQLFreeHandle(SQL_HANDLE_STMT,V_OD_hstmt); SQLDisconnect(V_OD_hdbc); SQLFreeHandle(SQL_HANDLE_DBC,V_OD_hdbc); SQLFreeHandle(SQL_HANDLE_ENV, V_OD_Env); 父主题: 开发步骤
  • 连接方式介绍 连接数据库的方式通常是根据安全性、性能、可扩展性和实现复杂度等因素进行选择的。下面是3种方式连接数据库的优缺点以及选择原则: 表1 不同方式的优缺点以及选择原则 连接方式 优点 缺点 选择原则 非加密方式 简单易实现,无需额外的加密和解密操作。 性能较高,因为不需要进行加密/解密操作,减少了数据传输的开销。 安全性较低,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容易被窃听或篡改。 不适合传输敏感信息,可能违反隐私保护法规。 只适用于内部网络或对安全性要求不高的环境。 SSL方式 提供了加密传输,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得到保护,安全性较高。 支持客户端/服务器身份验证,增强了安全性。 配置和管理相对复杂,需要证书的颁发和更新。 可能会增加一些性能开销,特别是在加密和解密大量数据时。 适用于对数据传输安全性要求较高的环境,如金融、医疗等行业。 UDS方式 适用于本地通信,不经过网络,传输速度快。 不需要额外的网络开销,不容易受到网络攻击。 仅限于在同一台主机上的进程间通信,无法用于远程连接。 适用于本地通信的场景,如本地服务和应用之间的数据交换。 父主题: 连接数据库
  • 背景信息 数据库安全对数据库系统来说至关重要。GaussDB将用户对数据库的所有操作写入审计日志。数据库审计管理员可以利用这些日志信息,重现导致数据库现状的一系列事件,找出非法操作的用户、时间和内容等。 关于审计功能,用户需要了解以下几点内容: 审计总开关audit_enabled支持动态加载。在数据库运行期间修改该配置项的值会立即生效,无需重启数据库。默认值为on,表示开启审计功能。 除了审计总开关,各个审计项也有对应的开关。只有开关开启,对应的审计功能才能生效。 各审计项的开关支持动态加载。在数据库运行期间修改审计开关的值,不需要重启数据库便可生效。 目前,GaussDB支持以下审计项如表1所示。 表1 配置审计 项 配置项 描述 用户登录、注销审计 参数:audit_login_logout 默认值为7,表示开启用户登录、退出的审计功能。设置为0表示关闭用户登录、退出的审计功能。不推荐设置除0和7之外的值。 数据库启动、停止、恢复和切换审计 参数:audit_database_process 默认值为1,表示开启数据库启动、停止、恢复和切换的审计功能。 用户锁定和解锁审计 参数:audit_user_locked 默认值为1,表示开启审计用户锁定和解锁功能。 用户访问越权审计 参数:audit_user_violation 默认值为0,表示关闭用户越权操作审计功能。 授权和回收权限审计 参数:audit_grant_revoke 默认值为1,表示开启审计用户权限授予和回收功能。 数据库对象的CREATE,ALTER,DROP操作审计 参数:audit_system_object 默认值为67121159,表示只对DATABASE、SCHEMA、USER、SQL Patch这四类数据库对象的CREATE、ALTER、DROP操作进行审计。 具体表的INSERT、UPDATE和DELETE操作审计 参数:audit_dml_state 默认值为0,表示关闭具体表的DML操作(SELECT除外)审计功能。 SELECT操作审计 参数:audit_dml_state_select 默认值为0,表示关闭SELECT操作审计功能。 COPY审计 参数:audit_copy_exec 默认值为1,表示开启copy操作审计功能。 存储过程和自定义函数的执行审计 参数:audit_function_exec 默认值为0,表示不记录存储过程和自定义函数的执行审计日志。 SET审计 参数:audit_set_parameter 默认值为0,表示不记录set操作审计日志 事务ID记录 参数:audit_xid_info 默认值为0,表示关闭审计日志记录事务ID功能。
  • 三权分立 默认权限机制和管理员两节的描述基于的是数据库创建之初的默认情况。从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出,默认情况下拥有SYSADMIN属性的系统管理员,具备系统最高权限。 在实际业务管理中,为了避免系统管理员拥有过度集中的权利带来高风险,可以设置三权分立,将系统管理员的创建用户和审计管理的权限分别分给安全管理员和审计管理员。 三权分立后,系统管理员将不再具有CREATEROLE属性(安全管理员)和AUDITADMIN属性(审计管理员)能力,即不再拥有创建角色和用户的权限,也不再拥有查看和维护数据库审计日志的权限。关于CREATEROLE属性和AUDITADMIN属性的更多信息请参考CREATE ROLE。 初始用户的权限不受三权分立设置影响。因此建议仅将此初始用户作为DBA管理用途,而非业务应用。 三权分立的设置办法为:将GUC参数enableSeparationOfDuty设置为on。 如需使用三权分立权限管理模型,应在数据库初始化阶段指定,不建议来回切换权限管理模型。特别的,如需从非三权分立权限管理模型切换至三权分立权限管理模型,应重新审视已有用户的权限集合。如用户具备系统管理员权限和审计管理员权限,则需要进行权限裁剪。 三权分立后,系统管理员对其他用户的非系统模式不再具有权限,因此在未被授予其他用户模式的权限前,也不能访问放在其他用户模式下的对象。三权分立前的权限详情及三权分立后的权限变化,请分别参见表1和表2。 表1 默认的用户权限 对象名称 初始用户(id为10) 系统管理员 安全管理员 审计管理员 普通用户 表空间 具有所有的权限。 对表空间有创建、修改、删除、访问、分配操作的权限。 不具有对表空间进行创建、修改、删除、分配的权限,访问需要被赋权。 模式 对除dbe_perf以外的所有模式有所有的权限。 对自己的模式有所有的权限,对其他用户的非系统模式无权限。 自定义函数 对所有用户自定义函数有所有的权限。 对自己的函数有所有的权限,对其他用户的函数仅有调用权限。 自定义表或视图 对所有用户自定义表或视图有所有的权限。 对自己的表或视图有所有的权限,对其他用户的表或视图无权限。 表2 三权分立较非三权分立权限变化说明 对象名称 初始用户(id为10) 系统管理员 安全管理员 审计管理员 普通用户 表空间 无变化。 依然具有所有的权限。 无变化 无变化 模式 权限缩小。 对自己的模式有所有的权限,对其他用户的非系统模式无权限。 无变化 自定义函数 在未被授予其他用户的非系统模式的权限前,不能访问放在其他用户模式下的函数。 无变化 自定义表或视图 在未被授予其他用户的非系统模式的权限前,不能访问放在其他用户模式下的表或视图。 无变化 PG_STATISTIC系统表和PG_STATISTIC_EXT系统表存储了统计对象的一些敏感信息,如高频值MCV。进行三权分立后系统管理员仍可以通过访问这两张系统表,获取统计信息里的敏感信息。 父主题: 用户及权限
  • 事务管理 在事务管理上,GaussDB采取了MVCC(多版本并发控制)结合两阶段锁的方式,其特点是读写之间不阻塞。GaussDB的astore存储引擎没有将历史版本数据统一存放,而是和当前元组的版本放在了一起。GaussDB的astore存储引擎没有回滚段的概念,但是为了定期清除历史版本数据,GaussDB的astore存储引擎引入了VACUUM线程。一般情况下,除非用户要做性能调优,否则不用特别关注VACUUM线程。GaussDB的ustore存储引擎是将历史版本数据统一存放到undo回滚段里,由undo回收线程统一清理历史版本数据。此外,GaussDB对于单语句查询(没有使用BEGIN等语句显示启动事务块)是自动提交事务的。
  • 开发设计建议概述 本开发设计建议约定数据库建模和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过程中,应当遵守的设计规范。依据这些规范进行建模,能够更好地契合GaussDB的处理架构,输出更高效的业务SQL代码。 本开发设计建议中所陈述的“建议”和“关注”含义如下: 建议:用户应当遵守的设计规则。遵守这些规则,能够保证业务的高效运行;违反这些规则,将导致业务性能的大幅下降或某些业务逻辑错误。 关注:在业务开发过程中客户需要注意的细则。用于标识容易导致客户理解错误的知识点(实际上遵守SQL标准的SQL行为),或者程序中潜在的客户不易感知的默认行为。 父主题: 开发设计建议
  • 建议 推荐使用两个表*的hint。对于两个表的采用*操作符的hint,只要两个表出现在join的两端,都会触发hint。例如:设置hint为rows(t1 t2 * 3),对于(t1 t3 t4)和(t2 t5 t6)join时,由于t1和t2出现在join的两端,所以其join的结果集也会应用该hint规则乘以3。 rows hint支持在单表、多表、function table及subquery scan table的结果集上指定hint。
  • 算子级调优介绍 一个查询语句要经过多个算子步骤才会输出最终的结果。由于个别算子耗时过长导致整体查询性能下降的情况比较常见。这些算子是整个查询的瓶颈算子。通用的优化手段是EXPLAIN ANALYZE/PERFORMANCE命令查看执行过程的瓶颈算子,然后进行针对性优化。 如下面的执行过程信息中,Hashagg算子的执行时间占总时间的:(51016-13535)/ 56476 ≈66%,此处Hashagg算子就是这个查询的瓶颈算子,在进行性能优化时应当优先考虑此算子的优化。
  • 现象描述 查询与销售部所有员工的信息: 1 2 3 4 5 6 7 8 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建表CREATE TABLE staffs (staff_id NUMBER(6) NOT NULL, first_name VARCHAR2(20), last_name VARCHAR2(25), employment_id VARCHAR2(10), section_id NUMBER(4), state_name VARCHAR2(10), city VARCHAR2(10));CREATE TABLE sections(section_id NUMBER(4), place_id NUMBER(4), section_name VARCHAR2(20));CREATE TABLE states(state_id NUMBER(4));CREATE TABLE places(place_id NUMBER(4), state_id NUMBER(4));--优化前查询EXPLAIN SELECT staff_id,first_name,last_name,employment_id,state_name,city FROM staffs,sections,states,places WHERE sections.section_name='Sales' AND staffs.section_id = sections.section_id AND sections.place_id = places.place_id AND places.state_id = states.state_id ORDER BY staff_id;--创建索引CREATE INDEX loc_id_pk ON places(place_id);CREATE INDEX state_c_id_pk ON states(state_id);--优化后查询EXPLAIN SELECT staff_id,first_name,last_name,employment_id,state_name,city FROM staffs,sections,states,places WHERE sections.section_name='Sales' AND staffs.section_id = sections.section_id AND sections.place_id = places.place_id AND places.state_id = states.state_id ORDER BY staff_id;
  • 原型 123456 SQLRETURN SQLBindCol(SQLHSTMT StatementHandle, SQLUSMALLINT ColumnNumber, SQLSMALLINT TargetType, SQLPOINTER TargetValuePtr, SQLLEN BufferLength, SQLLEN *StrLen_or_IndPtr);
  • 参数 表1 SQLBindCol参数 关键字 参数说明 StatementHandle 语句句柄。 ColumnNumber 要绑定结果集的列号。起始列号为0,以递增的顺序计算列号,第0列是书签列。若未设置书签页,则起始列号为1。 TargetType 缓冲区中C数据类型的标识符。 TargetValuePtr 输出参数:指向与列绑定的数据缓冲区的指针。SQLFetch函数返回这个缓冲区中的数据。如果此参数为一个空指针,则StrLen_or_IndPtr是一个有效值。 BufferLength TargetValuePtr指向缓冲区的长度,以字节为单位。 StrLen_or_IndPtr 输出参数:缓冲区的长度或指示器指针。若为空值,则未使用任何长度或指示器值。
  • 参数 表1 SQLSetEnvAttr参数 关键字 参数说明 EnvironmentHandle 环境句柄。 Attribute 需设置的环境属性,可为如下值: SQL_ATTR_ODBC_VERSION:指定ODBC版本。 SQL_CONNECTION_POOLING:连接池属性。 SQL_OUTPUT_NTS:指明驱动器返回字符串的形式。 ValuePtr 指向对应Attribute的值。依赖于Attribute的值,ValuePtr可能是32位整型值,或为以空结束的字符串。 StringLength 如果ValuePtr指向字符串或二进制缓冲区,这个参数是*ValuePtr长度,如果ValuePtr指向整型,忽略StringLength。
  • 返回值 SQL_SUCCESS:表示调用正确。 SQL_SUCCESS_WITH_INFO:表示会有一些警告信息。 SQL_NEED_DATA:表示在执行SQL语句前没有提供足够的参数。 SQL_ERROR:表示比较严重的错误,如:内存分配失败、建立连接失败等。 SQL_NO_DATA:表示SQL语句不返回结果集。 SQL_INVALID_HANDLE:表示调用无效句柄。其他API的返回值同理。 SQL_STILL_EXECUTING:表示语句正在执行。
  • 原型 1234 SQLRETURN SQLSetEnvAttr(SQLHENV EnvironmentHandle SQLINTEGER Attribute, SQLPOINTER ValuePtr, SQLINTEGER StringLength);
共9935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