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已登录华为云国际站账号,为了您更好的体验,建议您访问国际站服务网站 https://www.huaweicloud.com/intl/zh-cn
不再显示此消息
应用多Region部署:对于可用性要求高的应用系统,需要考虑多Region部署,避免由于单个Region故障而导致所有业务中断。 在多AZ部署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应优先使用多AZ部署。
风险等级 高 关键策略 当发现应用系统业务需要更多资源时,可主动扩展资源以满足需求,而避免影响可用性。典型场景如产品促销前预测会有突发大流量,则可手工进行扩容处理。
如果使用不恰当的密钥管理方式,强密码算法也无法保证系统的安全。密钥的安全管理包括密钥的生成、传输、使用、存储、更新、备份与恢复、销毁等完整的生命周期流程。 风险等级 高 关键策略 生成密钥: 分层管理密钥。最少把密钥分为两层,即:根密钥和工作密钥,根密钥为工作密钥提供加密保护。
通过明确地说明性能需求来控制性能,说明要足够明确,以便可以定量地确定软件系统是否满足该目标。
并需要搭建共享文件系统或类似的集群管理系统,例如Windows MSCS集群、Veritas VCS集群和CFS集群等。 为确保业务可靠性,建议将共享云硬盘挂载至位于同一个反亲和性云服务器组内的ECS。详见“共享云硬盘及使用方法”。
使用优先队列,优先处理高优先级用户的请求,以便在流量过载时不影响应用系统的核心功能。 流量过载时支持功能逐步降级。 被依赖项本身的功能受损时,提供缺省处理,以便应用系统仍可继续正常运行;由于缺省处理可能与实际配置有差异,此时需要告警以便通知系统管理员解决问题。
演练结束后,建议针对故障中的发现、响应、恢复三个阶段的时长和操作内容进行复盘,并梳理改进点进行优化,提升业务系统的稳定性。 父主题: RES11 可靠性测试
工作负载级参考架构 对于一些中小企业,使用华为云单账号即能满足其IT系统管理的诉求。客户会把所有工作负载部署在一个账号内。以下是一个单账号的工作负载级的安全参考架构。
安全性支柱涉及保护云上系统、资产、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以及合法、合规使用数据,保护用户隐私的一系列最佳实践。 安全性是现代应用程序的重要维度,需要成体系地考虑工作负载的安全。华为云安全性支柱的设计框架如下图所示: 父主题: 概述
PERF01-02 应用性能编程规范 风险等级 高 关键策略 性能效率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综合考虑从架构、设计、编码,到编译、运行的全过程,特别是在编码实现层面,有很多编码技巧,在不影响可读性、可维护性的前提下,提升软件性能。
企业可将灾备、离线分析、转码、运维等对网络要求低的系统部署在贵阳、乌兰察布,降低资源成本。 可以关注华为云新推出的云区域以及相关的服务,考虑多Region部署方案。
OPS01-01 建立持续学习和改进的文化 风险等级 高 关键策略 由于系统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案,为了达到卓越运营,需要不断改进这些最佳实践,并建立自己的最佳实践。所以,在所有最佳实践的第一条,就是在您的团队中培养持续学习和改进的文化。
对于提供用户画像的系统应为用户提供退出用户画像分析的机制。 相关云服务和工具 数据安全中心DSC:用户可以通过DSC的预置脱敏规则,或自定义脱敏规则来对指定数据库表进行脱敏,DSC支持RDS,ECS自建数据库等云上各类场景。
双VPN冗余:用户数据中心与华为云VPC之间采用两条VPN连接保证可靠性;当其中一条VPN链接故障时,系统可以切换到另一条VPN连接,保证网络不中断。两条VPN连接可以是双活或主备部署。
RES07-02 日志统计监控 应用系统需要收集日志,在必要时对日志进行统计分析,设置告警规则触发告警,统计分析的内容可以是统计一定时间段内某些关键字出现的次数。 风险等级 中 关键策略 日志关键字与出现次数阈值需要合理设置,以免监控信息不正确。
根据错误响应码进行有针对性的重试;对于临时性故障,如错误码指示为系统繁忙时,可等待一段时间后重试,否则无需重试。 请求SDK中内置了消息重试时,客户端无需重复重试。 多层业务栈一般只在源端重试,避免逐层重试。 父主题: RES09 故障重试
RES15-04 灰度部署和升级 原地升级和回滚时,升级和回滚过程中业务将会中断,中断时长受限于升级和回滚的时长,对业务影响比较大;而采用灰度部署和升级,可减少升级和回滚过程中的业务中断,提升系统可用性。
并需要搭建共享文件系统或类似的集群管理系统,例如Windows MSCS集群、Veritas VCS集群和CFS集群等。 详见“共享云硬盘及使用方法”。 负载均衡 配合弹性负载均衡ELB服务,可以实现多BMS实例的负载均衡。
韧性支柱简介 韧性支柱旨在帮助企业构建具有高可用的应用系统架构,提高工作负载的韧性,使之在面对各种异常场景时仍能提供和维持可接受的服务水平。
它帮助改进设计、开发、测试、部署、发布和运维活动,持续实现高质量的交付结果,推动了持续集成和持续交付(CI/CD)落地;同时助力打造确定性运维体系,让研发团队将更多时间用在构建让客户受益的新功能上,减少用于维护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时间,从而带来运行良好的系统和平衡的工作负载,尤其是卓越的客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