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已登录华为云国际站账号,为了您更好的体验,建议您访问国际站服务网站 https://www.huaweicloud.com/intl/zh-cn
不再显示此消息
例如定义消息体类型的请求头“Content-Type”,请求鉴权信息等。 详细的公共请求消息头字段请参见表3。 表3 公共请求消息头 名称 描述 是否必选 示例 Host 请求的服务器信息,从服务API的URL中获取。值为hostname[:port]。
图2 添加路由 在目的网段包含的服务器(私网地址为:10.0.0.62)中添加入方向安全组规则,用于将发到目的端的流量全部放通。 图3 添加入方向安全组规则 配置验证 配置完成,测试连通性。
请求响应成功后在响应消息头中包含的“X-Subject-Token”的值即为Token值。
签名SDK只提供签名功能,与服务提供的SDK不同,使用时请注意。 父主题: 如何调用API
pps_max Integer 网关每秒能够接收或发送的数据包数量,代表网络设备的流量处理能力。 bps_max Integer 网关每秒能够接收或发送的带宽大小,代表网络设备的流量处理能力。
取值为: “1”:小型,SNAT最大连接数10000 “2”:中型,SNAT最大连接数50000 “3”:大型,SNAT最大连接数200000 “4”:超大型,SNAT最大连接数1000000 响应消息 响应消息如表4所示。
请求消息 无 响应消息 响应参数如表2所示。 表2 响应参数 参数 参数类型 描述 dnat_rule Object dnat_rule对象。详见表3。 表3 dnat_rule字段说明 参数 参数类型 描述 id String DNAT规则的id。
取值范围: “true”:解冻 “false”:冻结 created_at String DNAT规则的创建时间戳,遵循UTC时间,保留小数点后6位,格式是yyyy-mm-dd hh:mm:ss 请求消息 无 响应消息 响应参数如表2所示。
表5 常见TCP状态 TCP状态 说明 对应场景 LISTEN 侦听来自远方的TCP端口的连接请求 正常TCP服务端 ESTABLISHED 代表一个打开的连接 正常TCP连接 TIME-WAIT 等待足够的时间以确保远程TCP接收到连接中断请求的确认 已关闭的TCP连接,一般1分钟后清除
标签管理服务需要能够列出当前租户全部已使用的标签集合,为各服务Console打标签和过滤实例时提供标签联想功能。 调用方法 请参见如何调用API。
与其他服务的关系 NAT网关与其他服务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NAT网关与其他服务关系 表1 与其他服务的关系 相关服务 交互功能 位置 云专线(Direct Connect,DC) 通过云专线接入VPC的本地服务器,可以通过公网NAT网关访问公网或为公网提供服务。
请求消息 无 响应消息 无 示例 请求样例 DELETE https://{Endpoint}/v2.0/snat_rules/a78fb3eb-1654-4710-8742-3fc49d5f04f8 响应样例 无(STATUS CODE 204) 状态码 请参考状态码。
请求消息 无 响应消息 无 示例 请求样例 DELETE https://{Endpoint}/v2.0/nat_gateways/a78fb3eb-1654-4710-8742-3fc49d5f04f8 响应样例 无(STATUS CODE 204) 状态码 请参考状态码。
请求消息 无 响应消息 无 示例 请求样例 DELETE https://{Endpoint}/v2.0/dnat_rules/a78fb3eb-1654-4710-8742-3fc49d5f04f8 响应样例 无(STATUS CODE 204) 状态码 请参考状态码。
URI POST /v2.0/dnat_rules 请求消息 请求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请求参数 参数 是否必选 参数类型 描述 dnat_rule 是 Object dnat_rule对象。详见表2。
标签管理服务需要提供按标签过滤中转IP服务实例并汇总显示在列表中,需要中转IP服务提供查询能力。 调用方法 请参见如何调用API。
请求响应成功后在响应消息头中包含的“X-Subject-Token”的值即为Token值。 响应参数 无 请求示例 删除中转IP标签。
标签管理服务需要使用该接口查询指定公网NAT网关实例的全部标签数据。 调用方法 请参见如何调用API。
标签管理服务需要使用该接口查询指定中转IP实例的全部标签数据。 调用方法 请参见如何调用API。
标签管理服务需要提供按标签过滤公网NAT网关服务实例并汇总显示在列表中,需要公网NAT网关服务提供查询能力。 资源默认按照创建时间倒序,资源tag也按照创建时间倒序。 调用方法 请参见如何调用A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