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已登录华为云国际站账号,为了您更好的体验,建议您访问国际站服务网站 https://www.huaweicloud.com/intl/zh-cn
不再显示此消息
开停播通知功能默认将原始流和转码流的事件回调信息都反馈到用户服务器,您可以通过提交工单申请关闭转码流的回调,只接收源码流的回调通知。 父主题: 直播回调
Region分为通用Region和专属Region,通用Region指面向公共租户提供通用云服务的Region;专属Region指只承载同一类业务或只面向特定租户提供业务服务的专用Region。
视频直播服务的录制功能支持将接收到的源直播流进行录制,支持m3u8(同时会有.ts分片文件)、mp4、flv格式,暂不支持录制直播转码流。具体直播录制配置请参见配置录制模板。 父主题: 直播录制
配置录制回调 直播服务提供了录制文件生成状态回调设置,支持配置HTTP/HTTPS URL,向用户服务器发送POST请求、消息体JSON格式,将文件生成事件信息实时反馈到用户服务器。 前提条件 已添加推流域名。 已在域名DNS服务商处完成CNAME解析配置。
视频直播服务未对并发直播流做相关限制,但如果您有大规模并发直播流的诉求,请提交工单咨询和处理。 父主题: 直播推流
回调URL不能携带消息头和参数。 父主题: 直播回调
图1 管理员创建IAM用户响应消息头 响应消息体(可选) 该部分可选。响应消息体通常以结构化格式(如JSON或XML)返回,与响应消息头中Content-Type对应,传递除响应消息头之外的内容。 对于管理员创建IAM用户接口,返回如下消息体。为篇幅起见,这里只展示部分内容。
图1 管理员创建IAM用户响应消息头 响应消息体(可选) 该部分可选。响应消息体通常以结构化格式(如JSON或XML)返回,与响应消息头中Content-Type对应,传递除响应消息头之外的内容。 对于管理员创建IAM用户接口,返回如下消息体。为篇幅起见,这里只展示部分内容。
目前直播支持录制至OBS和VOD,您可以在直播、OBS或VOD控制台,获取录制文件的下载地址;若在直播录制前配置了录制回调,您也可以通过回调消息获取录制文件地址;若您选择录制至VOD,您还可以通过点播服务获取录制文件的播放地址,具体请参见管理录制文件。 父主题: 直播录制
例如定义消息体类型的请求头“Content-Type”,请求鉴权信息等。 详细的公共请求消息头字段请参见表3。 表3 公共请求消息头 名称 描述 是否必选 示例 Host 请求的服务器信息,从服务API的URL中获取。值为hostname[:port]。
例如定义消息体类型的请求头“Content-Type”,请求鉴权信息等。 详细的公共请求消息头字段请参见表3。 表3 公共请求消息头 名称 描述 是否必选 示例 Host 请求的服务器信息,从服务API的URL中获取。值为hostname[:port]。
附录 配置CNAME(非华为云) 配置消息通知
直播回调 如何通过回调通知消息获取录制文件的播放地址? 回调通知地址有什么格式要求? 录制回调地址是否支持动态修改? 开停播通知能只回调源流,不回调转码流吗?
回调地址 回调开关打开后,输入回调地址,回调地址中不能携带消息头和参数。支持HTTP/HTTPS协议,推荐使用HTTPS协议。 截图回调消息以JSON格式,通过HTTP接口向用户服务器发送POST请求,将截图回调信息反馈到用户服务器。截图回调消息体请参见回调示例。
图1 查看截图详情 通过OBS服务获取截图文件 在OBS管理控制台左侧导航栏选择“对象存储”。 在桶列表单击存储截图文件的桶,进入“总览”页面。 在左侧导航栏,单击“对象”。 在目标截图文件列右侧单击“下载”。 通过回调消息获取截图文件 回调消息字段说明,请参见消息体字段说明。
若您在1月15日00:00~01:00计费周期内使用直播加速服务产生的流量为87.89 GB,该月累积流量1 TB,则这一个小时您需要支付的流量费用如下所示:直播流量费用为:0.225(元/GB)× 87.89(GB)= 19.8 元。
直播服务许可证是否是必须的?如何办理? 添加域名时,提示“ICP编号不存在”怎么办? 域名管理中的消息订阅界面为什么操作不了? 一个租户最多可以添加多少个直播域名? 添加的播放域名和推流域名有什么要求? 域名管理界面的CNAME的作用是什么?
在请求消息头中增加“X-Auth-Token”,值设置为1中获取的用户Token。 在请求消息体中传入如下所示的参数,具体参数说明可参考创建直播转码模板接口。
【下线公告】视频直播服务大屏监控功能下线 华为云视频直播服务计划于2024年6月30日,下线大屏监控功能,届时控制台将不可见此功能菜单。 下线范围 下线区域:中国站。 下线影响 大屏监控功能下线后,相关大屏监控数据,可以通过“用量统计”和“业务监控”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