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已登录华为云国际站账号,为了您更好的体验,建议您访问国际站服务网站 https://www.huaweicloud.com/intl/zh-cn
不再显示此消息
API概览 通过配合使用CloudPond所提供的接口,您可以更好地使用CloudPond提供的功能。 表1 CloudPond接口说明 类型 说明 边缘小站管理 包括边缘小站的创建、删除、查询等接口。 区域管理 查询支持CloudPond接入的华为云区域(region)。
产品优势 边云同构,体验一致 利用华为云擎天架构的独特优势,用户在CloudPond能够获得与中心云一致的体验。网络、运行环境和管理体系在边云保持一致。同时,通过VPC跨中心和边缘部署,便于用户在多场景下的服务和数据协同。 一张分布式网络:边云分布式网络,无缝连接企业和中心云的内网。
网络连接公网IP地址要求 CloudPond和中心云网络对接,需要用户侧准备4个IP地址,如表3 CloudPond业务发布公网IP地址要求中②、③和④项所示。 其中,②指代的2个IP地址和④指代的1个IP地址由用户自行从运营商购买,③指代的1个IP地址由用户从中心云弹性公网IP服务购买。
应用示例 创建边缘小站
机柜 查询机柜列表 查询机柜详情 父主题: API
使用时需要将数据中心自有地址绑定给弹性公网IP服务使用。 弹性公网IP(用于CloudPond与中心云通信) 用户需要购买弹性公网IP服务中的资源,用于CloudPond与中心云通信使用。 除了上述各计费项外,CloudPond上的可选云服务以各服务开通页面上显示的计费模式和具体规格对应的价格为准,此处不再详细列举。
业务资源 边缘小站资源使用率概览 查看边缘小站资源使用率 在边缘可用区创建业务资源 在边缘可用区管理业务资源 镜像缓存 扩容
监控数据 监控云服务 CloudPond支持的监控指标 查看监控指标 创建告警规则 导出监控数据
修订记录 发布日期 更新内容 2024-04-30 第六次正式发布。 2023-09-13 第五次正式发布。 2023-04-20 第四次正式发布。 2022-09-23 第三次正式发布。 2022-04-22 第二次正式发布。 2021-07-30 第一次正式发布。
存储池 查询存储池列表 查询存储池详情 父主题: API
场地安装 用户如何评估本地数据中心是否适合安装CloudPond? CloudPond机柜是否支持第三方设备,柜内设备是否支持用户自行选择配置? 谁负责CloudPond的硬件和软件安装? 用户需要在CloudPond安装前后做什么?
运维 CloudPond有哪些方面的运维工作,分别是谁负责? CloudPond的硬件设备损坏了怎么办?
常用概念 本章节列出了CloudPond相关的常用概念,您也可以通过产品术语了解更多信息。 边缘小站 CloudPond产品中用于管理线下部署站点的逻辑概念。一个边缘小站关联一个华为云指定的区域和一个用户指定的部署位置。 部署位置 与边缘小站相关联的逻辑概念,用于记录小站部署的大致地区。
认证证书 合规证书 华为云服务及平台通过了多项国内外权威机构(ISO/SOC/PCI等)的安全合规认证,用户可自行申请下载合规资质证书。 图1 合规证书下载 资源中心 华为云还提供以下资源来帮助用户满足合规性要求,具体请查看资源中心。 图2 资源中心 父主题: 安全
错误码 当您调用API时,如果遇到“APIGW”开头的错误码,请参见API网关错误码进行处理。 状态码 错误码 错误信息 描述 处理措施 400 IES.00001005 param is invalid. 请求参数不合法。 请参照产品文档,检查请求的参数后重试。 400 IES
区域和小站 CloudPond在华为云哪些区域提供服务? 边缘小站与区域和可用区是什么关系? CloudPond不同边缘小站之间是什么关系?
升级和扩容 CloudPond如何升级? CloudPond如何扩容?
SDK概述 本文介绍了CloudPond服务提供的SDK语言版本,列举了最新版本SDK的获取地址。 在线生成SDK代码 API Explorer能根据需要动态生成SDK代码功能,降低您使用SDK的难度,推荐使用。 SDK列表 表1提供了CloudPond服务支持的SDK列表,您可
应用场景 本地低时延 需求 部分创新业务(如虚拟现实VR,工业控制,物联网IoT等)由于业务特点的原因对网络时延要求较高。但公有云机房通常与用户终端设备距离较远,网络时延受距离影响无法降低,使用传统公有云服务通常无法满足创新业务的要求。 针对上述问题,迫切需要新的基础设施能够满足如下业务需求:
数据保护技术 CloudPond整体上继承华为云数据安全治理要求,详见华为云数据安全白皮书。 数据安全传输:数据在CloudPond和中心云之间传输数据时均进行了加密。 数据安全使用:建议用户对数据进行识别和分类;对敏感的数据默认加密;使用安全组、网络ACL(Access Cont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