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已登录华为云国际站账号,为了您更好的体验,建议您访问国际站服务网站 https://www.huaweicloud.com/intl/zh-cn
不再显示此消息
您可以在DDM控制台重置账号密码。 使用须知 重置DDM账号密码属于高风险操作,需确保账号具备IAM中“修改DDM账号”的权限。 DDM的账号状态为“已过期”时,账号将无法登录,已有连接会断开,需要重置密码后重新登录。 图1 账号已过期 操作步骤 登录分布式数据库中间件控制台。 在实例管
删除逻辑库 您可以删除不再需要的逻辑库。 使用须知 删除操作无法恢复,请谨慎操作。 操作步骤 登录分布式数据库中间件控制台。 在实例管理列表页面,单击目标实例名称,进入实例基本信息页面。 在左侧导航栏选择“逻辑库管理”,查看对应实例逻辑库列表。 在逻辑库列表页面,选择目标逻辑库,操作列单击“删除”。
删除参数模板 您可删除不再需要的参数模板。 使用须知 参数模板删除后,不可恢复,请谨慎操作。 默认参数模板不可被删除。 操作步骤 登录分布式数据库中间件控制台。 在“参数模板”页面的“自定义”页签,选择需要删除的参数模板,单击“更多 > 删除”。 单击“是”,删除参数模板。 父主题:
产品发布说明 版本发布说明 内核版本说明
权限管理 创建用户并授权使用DDM DDM自定义策略 数据库账号权限说明
API(推荐) 查询API版本 实例管理 逻辑库管理 账号管理 监控管理 会话管理 版本管理 应用示例
计费模式 计费模式概述 包年/包月 按需计费
设置主实例和只读实例的权重为0:100,即所有只读查询均由只读实例承担,更好的保证主实例的性能。对于其他场景,建议结合实际情况酌情调整。 使用须知 DDM内核版本大于等于3.1.0版本时,需要手动开启读写分离,然后调整只读实例和主实例的读权重来实现读写分离操作。 如果DDM内核版本小于3
修改参数模板描述 参数模板创建成功后,用户可根据需要对自己创建的参数模板描述进行修改。 使用须知 默认参数模板的描述不可修改。 操作步骤 登录分布式数据库中间件控制台。 在“参数模板”页面的“自定义”页签,选择一个用户创建的参数模板,单击“描述”列。 输入新的描述信息,单击,提交修改,单击,取消修改。
查看参数修改历史 您可以查看当前实例所使用参数模板以及自定义参数模板的修改历史,以满足业务需要。 使用须知 用户创建或导出的新参数模板,在未进行参数修改前,无修改历史。 操作步骤 登录分布式数据库中间件控制台。 在“参数模板”页面的“自定义”页签,单击目标参数模板列表操作栏的“更多
计算节点缩容 随着业务数据的减少,为了降低成本,您可对实例节点进行缩容。 使用须知 计算节点缩容期间,服务不中断,不影响业务的正常运行。 请在业务低峰时间段进行节点缩容操作,对于“按需计费”类型的实例在请求提交后立即执行。 请确保实例关联的数据节点状态正常并且没有进行其他操作。 一个DDM实例最少保留1个节点。
慎,且修改参数模板前要备份数据。将参数模板更改应用于使用DDM实例前,您应当在测试实例上试用这些参数模板设置更改。 每个用户最多可以创建100个DDM参数模板。 同一项目下的所有DDM实例共享参数模板配额。 操作步骤 登录分布式数据库中间件控制台。 在“参数模板”页面,单击“创建参数模板”。
个方便的解决方案。 复制数据库参数模板之后,新参数模板可能不会立即显示,建议您等待5分钟再使用。 您无法复制默认参数模板。不过,您可以创建基于默认参数模板的新参数模板。 操作步骤 登录分布式数据库中间件控制台。 在“参数模板”页面的“自定义”页签,选择需要复制的参数模板,单击“复制”。
欠费说明 用户在使用云服务时,帐户的可用额度小于待结算的账单,即被判定为帐户欠费。欠费后,可能会影响DDM实例的正常运行,请及时充值。 欠费原因 未购买包年/包月实例,在按需计费模式下帐户的余额不足。 欠费影响 包年/包月 对于包年/包月的DDM实例,用户已经预先支付了资源费用,
连接管理 访问控制 修改实例和组内网地址 绑定和解绑弹性公网IP 修改DDM服务端口 修改实例安全组
如何调用API 构造请求 认证鉴权 返回结果
导入,导入的逻辑库信息主要包含逻辑库的基本信息和分片信息,不包含业务数据和索引数据。 前提条件 DDM实例没有逻辑库。 操作步骤 登录分布式数据库中间件控制台。 在实例管理列表页面,选择目标DDM实例,单击实例名称,进入实例基本信息页面。 在左侧导航栏,选择“逻辑库管理”,查看对应实例逻辑库列表。
审计 支持审计的关键操作列表 查看追踪事件
附录 异常请求结果 状态码 错误码 规格列表 获取项目ID 相关状态说明
成本中心支持使用“成本分析”的汇总和过滤机制可视化企业的原始成本和摊销成本,从而通过各种角度、范围分析成本和用量的趋势及驱动因素。 企业还可以通过成本中心的“成本监控”,及时发现计划外费用,做到成本的可监控、可分析和可追溯。 详细介绍请参见通过成本分析探索成本和使用量、通过成本监控识别异常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