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已登录华为云国际站账号,为了您更好的体验,建议您访问国际站服务网站 https://www.huaweicloud.com/intl/zh-cn
不再显示此消息
在线开发MQTT协议的模拟智慧路灯 场景说明 本文以“智慧路灯”为示例,通过设备模拟器替代真实的设备,带您快速体验设备上报数据到物联网平台和远程下发控制命令到设备的全过程。您可以选择MQTT.fx工具或MQTT_Simulator两种设备模拟器,推荐使用MQTT.fx工具进行模拟。
使用小熊派开发板开发时,无法下载IoT Link插件该如何处理? 根据电脑配置下载匹配的Visual Studio Code并安装,并且必须使用1.49版本,其他版本不支持IoT Link。 使用小熊派开发板开发时,设备无法激活? 可以输入“AT+CGATT?”,然后单击“发送”,若返回“+C
注册X.509证书认证的设备 X.509是一种用于通信实体鉴别的数字证书,物联网平台支持设备使用自己的X.509证书进行认证鉴权。使用X.509认证技术时,设备无法被仿冒,避免了密钥被泄露的风险。 注册X.509证书认证的设备前,您需要先在物联网平台上传设备的CA证书,然后在注册
度为22个字节,转换为十六进制为:0016。 数据区:根据数据区的定义可知。 目标版本号:由16个字节组成,假设升级的目标版本号为v1.0版本,转换为十六进制并在后面14个字节补充0后得到:56312E3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升级包分片大小:由2个
新老域名接入的鉴权方式有什么区别? 命令/属性下发总是超时? 应用侧如何获取appid和secret? Java SDK中有多个demo,该参考哪一个demo? C版 SDK中有多个demo,该参考哪一个demo? 设备显示上报数据成功,在控制台未看到数据? 应用服务器调用接口失败怎么处理? 应用服务器如何获取设备上报的数据?
基于MQTT.fx的X.509证书接入 本文档以MQTT.fx为例,介绍以MQTT原生协议接入物联网平台。MQTT.fx是目前主流的MQTT客户端,可以快速验证是否可以与物联网平台服务交互发布或订阅消息。 X.509是一种用于通信实体鉴别的数字证书,物联网平台支持设备使用自己的X
应用侧对接 属性上报 以下消息转换为IoTDA平台的属性,应用可以通过查询设备影子或者数据转发接收属性上报消息。 上报位置信息 对应的消息ID:0x0200 推送样例: { "resource": "device.property", "event": "report",
片,即MCU。操作系统使用的是华为的LiteOS操作系统,其提供了丰富的端云互通组件。 为了便于开发调试,如图1所示,该开发板板载了2.1版本的ST-Link,它具有在线调试烧录,拖拽下载以及虚拟串口等功能。开发板中间板载一块分辨率为240 * 240的LCD屏幕,其主要用于显示
离线开发产品模型 概述 产品模型本质上就是一个devicetype-capability.json文件和若干个serviceType-capability.json文件,其中devicetype-capability.json是描述产品模型包含的服务能力的文件,serviceType-capability
错误码 当您调用API时,如果遇到“APIGW”开头的错误码,请参见API网关错误码进行处理。 更多服务错误码请参见API错误中心。 状态码 错误码 错误信息 描述 处理措施 200 IOTDA.014111 Command request timed out. Check whether
IoT Device SDK使用指南(Java) mvn引用 <dependencies> <dependency> <groupId>com.huaweicloud</groupId> <artifactId>iot-device-sdk-java</artifactId>
单击右下角按钮“确定”。 图10 新建联动规则-选择端侧设备 只有适配了端侧SDK的设备(目前只支持Device SDK C_v1.1.2版本),才支持创建端侧规则。 单击“添加条件”,可见设备为本设备不可选择;单击“添加动作”,用户可根据需求选择指定设备,该设备可以为本设备,也可以为其他设备。
IoT Device SDK使用指南(Java) 准备工作 开发环境要求:已经安装JDK(版本1.8以上)和maven 访问SDK下载页面,下载SDK,整个工程包含以下子工程: iot-device-sdk-java:sdk代码 iot-device-demo:普通直连设备的demo代码
利用工业网关(包含RS485、AI、DO口设备)进行环境监测 场景说明 微型气象是不可预测的,基本上不能通过人工手段来分析其变化,因此必须运用新技术,对气象进行实时监测,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或解决事故的发生。而常规气象环境数据采集容易造成数据损失、人力成本高、数据安全性差、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