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已登录华为云国际站账号,为了您更好的体验,建议您访问国际站服务网站 https://www.huaweicloud.com/intl/zh-cn
不再显示此消息
EmptyDir(不填写源路径)适用于容器的临时存储。
单击“下一步:规格确认”,确认已阅读并知晓华为云的云容器引擎服务声明。 单击“提交”。 重置节点池中的节点 重置节点池中的节点时,仅可修改节点的存储配置,其余配置将使用节点池参数。 重置节点会执行当前节点池中的安装前和安装后脚本,并将安全组更新为节点池的安全组配置。
单击“下一步:规格确认”,确认已阅读并知晓华为云的云容器引擎服务声明,并单击“提交”。 父主题: 节点
regex: (.+) #匹配源标签的值,(.+)表示源标签什么值都可以匹配上 target_label: __metrics_path__ #指定了需要replace后的标签 replacement: /api/v1/nodes
当前CCE提供的快照能力与K8s社区CSI快照功能一致:只支持基于快照创建新云硬盘,不支持将快照回滚到源云硬盘。 快速部署多个业务 通过同一个快照可以快速创建出多个具有相同数据的云硬盘,从而可以同时为多种业务提供数据资源。例如数据挖掘、报表查询和开发测试等业务。
启用后根据监听器支持的协议类型自动选择会话保持类型,具体如下: 前端协议为TCP/UDP的监听器,会话保持类型支持源IP地址。基于源IP地址的简单会话保持,即来自同一IP地址的访问请求转发到同一台后端服务器(Pod实例)上。
集群中工作负载的容器镜像来源不可信,攻击者拥有修改源镜像权限。 典型漏洞利用场景: 攻击者具有集群工作负载的创建或更新权限,创建工作负载时设置容器进程的WORKDIR为/proc/self/fd/<num>,以实现在容器运行后访问节点文件系统。
源IP主要防止外网访问,配置了100.0.0.0/8,10.0.0.0/8,172.16.0.0/12,192.168.0.0/16,214.0.0.0/8。
基于内容、源IP的路由。 支持HTTP标头改写、重定向、重写、限速、会话保持等。 支持请求方向转发规则和响应方向转发规则。 转发规则按照优先级从高到低开始匹配,匹配到多条路径时,转发规则编号的数值越小优先级越高。 支持协议 支持HTTP和HTTPS协议。
当前只支持 Resource resource: name: cpu # 指标源名称,当前只支持 cpu/memory target: type: Utilization # 指标源类型,当前只支持 Utilization
容器隧道网络集群开启NetworkPolicy后,Pod访问服务网段地址时,会在IP数据上报的可选字段里填充Pod源IP,以便目的端Pod上的NetworkPolicy规则可以基于Pod源IP进行网络策略限制。
集群支持创建裸金属节点(VPC网络),支持裸金属和虚机混合部署 GPU支持V100类型 1.11集群对接AOM告警通知机制 Service支持访问类型切换 支持服务网段 集群支持自定义每个节点分配的IP数(IP分配) v1.11.3-r2 主要特性: 集群支持IPv6双栈 ELB负载均衡支持源IP
集群支持创建裸金属节点(VPC网络),支持裸金属和虚机混合部署 GPU支持V100类型 1.11集群对接AOM告警通知机制 Service支持访问类型切换 支持服务网段 集群支持自定义每个节点分配的IP数(IP分配) v1.11.3-r2 主要特性: 集群支持IPv6双栈 ELB负载均衡支持源IP
访问Grafana,并在Grafana中添加Prometheus数据源。 配置AOM信息,注意开启“Basic auth”以及“Skip TLS Verify”开关。 导入NVIDIA DCGM Exporter Dashboard。
操作步骤 从源仓库下载镜像。 使用docker pull命令下载镜像。 示例:docker pull nginx:latest 使用docker images命令查看是否下载成功。
表1 v1.9及之前版本集群说明 Kubernetes版本(CCE增强版) 版本说明 v1.9.10-r2 主要特性: ELB负载均衡支持源IP跟后端服务会话保持 v1.9.10-r1 主要特性: 支持对接SFS存储 支持Service自动创建二代ELB 支持公网二代ELB透传源IP
表1 v1.9及之前版本集群说明 Kubernetes版本(CCE增强版) 版本说明 v1.9.10-r2 主要特性: ELB负载均衡支持源IP跟后端服务会话保持 v1.9.10-r1 主要特性: 支持对接SFS存储 支持Service自动创建二代ELB 支持公网二代ELB透传源IP
如果以下思路均不能解决您的问题,请提交工单联系华为云客服为您解答。
Kubernetes虽然不负责搭建网络模型,但要求集群网络满足以下要求: Pod能够互相通信,且Pod必须通过非NAT网络连接,即收到的数据包的源IP就是发送数据包Pod的IP。 节点之间可以在非NAT网络地址转换的情况下通信。
跨节点容器间通信,由于目的IP及源IP不属于同个节点级专属子网(注意此子网与VPC子网概念不同),报文不会重复走到此业务流程因此,不会触发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