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已登录华为云国际站账号,为了您更好的体验,建议您访问国际站服务网站 https://www.huaweicloud.com/intl/zh-cn
不再显示此消息
文字符必须为UTF-8编码。 每个接口的请求消息体内容不同,也并不是每个接口都需要有请求消息体(或者说消息体为空),GET、DELETE操作类型的接口就不需要消息体,消息体具体内容需要根据具体接口而定。 对于获取用户Token接口,您可以从接口的请求部分看到所需的请求参数及参数说
更新网站漏洞的误报状态 功能介绍 更新网站扫描漏洞的误报状态 调试 您可以在API Explorer中调试该接口,支持自动认证鉴权。API Explorer可以自动生成SDK代码示例,并提供SDK代码示例调试功能。 URI POST /v3/{project_id}/websca
更新网站配置 功能介绍 更新网站登录配置 调试 您可以在API Explorer中调试该接口,支持自动认证鉴权。API Explorer可以自动生成SDK代码示例,并提供SDK代码示例调试功能。 URI POST /v3/{project_id}/webscan/domains/settings
获取网站扫描结果 功能介绍 获取网站漏洞扫描结果 调试 您可以在API Explorer中调试该接口,支持自动认证鉴权。API Explorer可以自动生成SDK代码示例,并提供SDK代码示例调试功能。 URI GET /v3/{project_id}/webscan/results
获取主机组列表 功能介绍 获取主机组列表 调试 您可以在API Explorer中调试该接口,支持自动认证鉴权。API Explorer可以自动生成SDK代码示例,并提供SDK代码示例调试功能。 URI GET /v3/{project_id}/hostscan/groups 表1
某种权限。Token认证就是在调用API的时候将Token加到请求消息头,从而通过身份认证,获得操作API的权限。 Token可通过调用获取用户Token接口获取,调用本服务API需要project级别的Token,即调用获取用户Token接口时,请求body中auth.scop
获取网站扫描报告状态 功能介绍 获取网站扫描PDF报告生成状态 调试 您可以在API Explorer中调试该接口,支持自动认证鉴权。API Explorer可以自动生成SDK代码示例,并提供SDK代码示例调试功能。 URI GET /v3/{project_id}/webscan/report/status
取消或重启网站扫描任务 功能介绍 取消或重启网站漏洞扫描任务 调试 您可以在API Explorer中调试该接口,支持自动认证鉴权。API Explorer可以自动生成SDK代码示例,并提供SDK代码示例调试功能。 URI PUT /v3/{project_id}/webscan/tasks
获取网站端口扫描结果 功能介绍 获取网站端口扫描结果 调试 您可以在API Explorer中调试该接口,支持自动认证鉴权。API Explorer可以自动生成SDK代码示例,并提供SDK代码示例调试功能。 URI GET /v3/{project_id}/webscan/results/ports
创建网站扫描任务并启动 功能介绍 创建网站漏洞扫描任务并启动 调试 您可以在API Explorer中调试该接口,支持自动认证鉴权。API Explorer可以自动生成SDK代码示例,并提供SDK代码示例调试功能。 URI POST /v3/{project_id}/webscan/tasks
报告管理 获取主机漏洞扫描结果 父主题: API
网站管理 创建网站资产 删除网站资产 获取网站资产 认证网站资产 更新网站配置 获取网站配置 父主题: API
主机管理 批量创建主机资产 获取主机资产 删除主机资产 父主题: API
任务管理 批量启动或取消主机扫描任务 父主题: API
完整的状态码列表请参见状态码。 对于获取用户Token接口,如果调用后返回状态码为“201”,则表示请求成功。 响应消息头 对应请求消息头,响应同样也有消息头,如“Content-type”。 对于获取用户Token接口,返回如图1所示的消息头,其中“x-subject-tok
获取网站端口扫描结果 获取网站业务风险扫描结果 更新网站漏洞的误报状态 获取网站扫描报告状态 生成网站扫描报告 下载网站扫描报告 父主题: API
网站任务管理 创建网站扫描任务并启动 获取网站扫描任务详情 取消或重启网站扫描任务 获取网站的历史扫描任务 父主题: API
主机组管理 获取主机组列表 批量创建主机组 删除主机组 父主题: API
附录 状态码 错误码 获取项目ID
修订记录 发布日期 修改说明 2023-09-07 第二次正式发布。 服务名称修改为“漏洞管理服务”。 2021-10-25 第一次正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