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即服务
华为云公布云原生新范式,赋能新云原生企业

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它是新型基础设施获得红利的关键,也是推进产业互联网变革的关键方法。

从理论上来讲,关键问题一定会被优先解决。那么,在疫情到来的两年间,数字化转型工程应该早已全面落地,早已深入产业的方方面面了。

但实际上,数字化转型至今仍是个有点“神秘”的词汇,行业内与之相关的大部分落地案例,似乎都存在某种“幸存者偏差”,如何规模化复制、扩展,至今没有标准答案。

要想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到底还需要做好哪些工作?对于企业而言,如何成体系、标准化地推进数字化转型服务?

10 月 27 日,华为云 TechWave 全球技术峰会(应用现代化)在广州举办,华为云 CTO 张宇昕说道:“没有云原生,就没有真正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并首次提出“云原生 2.0”十大范式。

华为云CTO张宇昕

对云原生的理解,决定了数字化转型的最终成果

从张宇昕的发言,我们可以推断出,要充分理解数字化转型,首先要充分理解云原生。

业内大部分对云原生的理解,基本都源自两个出处:

1.Pivotal 公司的 Matt Stine:云原生 = DevOps+ 持续交付 + 微服务 + 容器;

2.CNCF:云原生 = 容器化封装 + 自动化管理 + 面向微服务 +Service Mesh+ 声明式 API;

两个概念并不冲突,在时间维度上算是递进关系。CNCF 在 Matt Stine 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云原生的概念,直至在行业内达成较为广泛的共识。

但即便如此,相信很多人在看到这一定义时,都会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迷惑感。其根源可能在于,看起来,云原生应该是一套思路和理念,而对它的官方描述,却更接近一个技术栈的概念。

因此,行业内也在通过各自的实践经验,迅速迭代对云原生的理解,其中又以华为“云原生 2.0”的概念最为系统和清晰:云原生 2.0 意味着企业云化从“ON Cloud”走向“IN Cloud”,生于云、长于云且立而不破。“生于云”是指基于云原生的技术、架构和服务来构建企业应用;“长于云”是指充分利用云的优势来助力企业应用和业务发展,将企业的数字化建设、业务智能升级带入新阶段。

云原生 2.0 弥补了传统云原生概念在理念维度的不足,除了技术栈以外,点明了云原生的一个核心思想:“一切皆服务, 全数字化、全云化,AI 驱动”。

此外,云原生 2.0 也道出了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问题:要充分利用云的优势来助力企业应用和业务发展,而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为了上云而上云。如果数字化转型真有一个“范本”存在,那么一定是与云原生理念的贯彻紧密结合的。华为云在 2021 年提出的“深耕数字化,一切皆服务”也体现了这一点。

“云原生 2.0” 的十大新范式

如果云原生 2.0 只停留在概念层面,那么依然很难规模化复制。不过这次 TechWave ,华为云也整体发布了云原生 2.0 落地的十大新范式,具体是:

泛在新范式:算力、数据、流量全域调配,让云原生能力无处不在

计算新范式:Serverless 是分布式云原生最佳计算模式

调度新范式:“应用 + 资源”融合调度,最佳算力匹配、最优资源利用

网络新范式:以“应用”为中心打造企业云原生网络0

万物互联新范式:从万物感知到万物生长,将万物带入智能世界

应用新范式:以应用为中心,通过应用现代化使能企业应用敏捷

数据新范式:云原生架构 + 全开放生态,使能数据资产安全与高效流通变现

智能新范式:云原生 AI 开发与交付,赋能全行业 AI 普惠

安全新范式:用云原生的技术让企业的安全战略更易达成

行业使能新范式:聚合能力,沉淀资产,易集成,简开发

泛在新范式、计算新范式、调度新范式、网络新范式这四个维度,更多是围绕云的基础服务能力来谈的,涉及如何在云原生背景下,数字化转型需求前,重构云的基础服务能力。

泛在新范式的核心在于跨云跨地域统一协同治理,保证一致应用体验,其挑战来源于当今日趋复杂的上云场景。当下,出海成为创业的一个主要方向,数据跨云跨国家汇集,算力跨地区调度,涉及的问题十分复杂。这些问题不仅来自技术层面,也来自不同地区的政策和法规层面。如何实现全业务一体化迁移、容灾、弹性;实时、跨域、按需调配访问流量;为企业数字化平台提供一致性的、紧密协同的分布式云原生底座,是泛在新范式明确提出要解决的第一类问题。

计算新范式则涉及到比较热门的 Serverless 技术。过往的意见认为,Serverless 架构和微服务架构只能二选一,但实际上二者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华为云认为,Serverless 技术会成为计算的核心,是分布式云原生的最佳计算模式。通过聚焦业务逻辑、资源无感知、按需供给、按量计费、以及无需关注区域的 Regionless 来提供计算服务,并且通过“泛化服务”的特征,将应用在云上所依赖的所有云服务都以可调用的“接口”方式而不是“集群”方式提供,彻底实现计算的全面“Serverless”化,计算的中心真正从资源转向应用,将企业从资源管理的繁琐中解放出来。

调度新范式、网络新范式的核心在于将目光从资源转移到应用本身上,实现“资源 + 应用”融合调度,以应用为中心提供最佳算力匹配,将应用与资源紧密联系起来。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以统一技术栈、跨集群共享、多元算力共享、多云 / 跨域调度等不同维度的工作为基础。

网络新范式是从应用性能、应用体验、应用规模、应用流量、访问安全等关注点出发,以网络的服务化来屏蔽底层网络资源,通过服务网格、服务网关、服务发现等技术组件将应用的关键指标传递到基础网络层,并且大幅简化网络的管理与运维压力,成为企业新云原生应用互联互通的基础能力。

这些基础能力层面的重构,直接让实现应用现代化成为可能,也为接下来的万物互联时代做好了准备。

应用现代化与万物互联

应用新范式指的是从基础设施、架构与设计、开发运维和治理运营全方位进行应用现代化改造。

这些升级改造,本质上是为了解决很多企业内资产繁多,数据孤岛,应用发布周期长等问题。资产繁多是个“富贵病”,但企业规模越大,这种问题就越严重,如何让应用构建重新变得轻快,是个老大难问题。数据孤岛,则是自从 AI 火爆以来,就长期困扰业界的问题。它不仅限于 AI 场景下,也不单指企业间的数据交换。很多时候,就在企业内,就在不同业务线的普通应用间,也存在严重的数据孤岛问题,让企业的创新和经营速度严重滞后。

“应用发布周期长”这一问题则看似基础,实际切中要害。互联网技术圈很难想象,在 DevOps 已成“全民词汇”的当下,很多企业面临的最痛问题,仍然是发布周期。许多传统企业,在人力相同的情况下,应用发布周期比互联网企业长 1 - 2 倍不止,这并非耸人听闻,而是实实在在的难点。

而且,即便是技术相对成熟的企业,在应用现代化层面,也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国家电网充分发挥华为云 ROMA 集成治理能力,大大提升运营效率。长安汽车通过华为云低代码开发了它的党建、业务预算、IOC 运营等系统,其中党建系统 9 天就完成了开发,目前用户数已有 7000 多人。

而以上种种,也是在为接下来的万物互联时代做好准备。万物互联时代,是个数据暴涨的时代,华为云 IoT 服务产品部部长李树森认为,这个阶段的数据有三个特征:

量特别大,每一个终端都在持续生产数据;

时效性比较强,物联网的数据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在迅速降低。一个工厂如果不能即时对数据做出反应,会有大量的废品产生;

质量比较低。在工业或者在很多 IoT 采集的现场,由于环境的原因或者老旧设备不一致的原因,数据质量比较差。

而为了应对这样的挑战,华为云也通过高倍数压缩技术、流批一体技术、数据清洗技术的整合,形成了成熟的解决方案。

此外,万物互联,也不是连上网络就可以。以往的物联网建设,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设备、数据、应用强耦合,功能和应用的更新迭代很慢,批量复制困难,数据不全……等等。

云原生 2.0 时代的万物互联首先要解决几个基础问题:

低成本、广覆盖,提供广泛的协议支撑,实现从“能上云”到“好上云”的转变;

标准化问题,提供支撑万物抽象建模、沟通协作的平台和标准,把实体物变成智能世界中可识别、可协作的数字孪生;

整合成端到端、开箱即用的行业解决方案。

从万物的联接、孪生到协同,华为云 IoT 以万物互联新范式为技术基础,先后上线工业物联平台、数字工厂、智联生活等解决方案,同时,联合伙伴一起,打造物联网云市场专区,面向工业、生活、交通、城市、园区、仓储等 50 个行业及其子场景推出物联网行业解决方案,加速千行百业的智能升级。

使能与普惠

十大范式的最后四个,即数据新范式、智能新范式、安全新范式、行业使能新范式,则聚焦于两个关键词:使能与普惠。以安全为例,张宇昕介绍,华为有非常多的安全的经验和实践的积累,形成了一套成系统的方案。对于像华为这样的企业都是 20 多年积累下来的,现在做成云服务可以为其他的企业所使用了。企业通过上云获得已经沉淀的能力和经验,从而可以大大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

结语

当下关于云原生和数字化转型的许多问题,其本质其实是 PaaS 平台如何承担迅速变化的赋能任务的问题。一个新的 IT 业务需要云原生底座能做好连接,需要 PaaS 架构能承担浪涌架构的改变,需要新老系统无缝对接,也需要将发布周期缩短至以周或天为单位。

于华为云而言,PaaS 层面对底层基础设施的屏蔽,Serverless 、微服务架构,DevSecOps 平台,都是在为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做准备。

华为云 CTO 张宇昕在 TechWave 上说,基于云原生 2.0 新范式构建的云底座,让云无处不在,让智能无所不及,为企业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数字化转型,进而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

这既是在说华为云的发展目标,也是在呼吁业内共同参与生态建设。的确,云原生 2.0 新范式到底效果如何,需要整个产业共同探索。相信随着数字化转型、产业数字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更多的实践经验将会沉淀为方法论,让后来者受益。

 

  • 本期杂志

  • 杂志推荐